爱古典小课堂:注释与参考文献是一回事儿吗?

2020-06-22
403

什么是“注释”?


      论文的一个重要特征是“有理有据”,论证过程中引用的观点和文献都要给出出处,目的是向读者提供可以加以验证的证据。因此,必须具体到页码(研究著作和论文)或章节编号(古典文献)。不给注释等于不允许读者查证你说的话是否可靠,没有注释的论文都是耍无赖。

     注释分为脚注和尾注两种,国内不同的刊物对格式的要求不同,在没有特殊规定下,通常采用《历史研究》的注释规范(脚注)。

      此外,注释还有一个重要功能是对正文的补充性说明,如某些段落放在正文中影响流畅性,但有很重要,可以放在注释里;又如:对某种观点的总结和评论,拓展阅读可以参见的文献。还可以写致谢,例如某个观点受到谁的启发,等等。

      在没有参考文献的情况下,正文当中第一次征引的文献,在注释中需给出完整的信息(包括作者、书名、出版社,年代,页码等),第二次出现时,只需要给出作者、文献名、页码即可,目的是避免冗长的注释,令读者更加“清爽”。


比如:Snip20200622_10.png


什么是“参考文献”?


      大多出现于著作、学位论文、期刊论文中,位于文末,目的是给读者提供一份完整的文献清单,不需说明正文引用的观点和史料在参考文献中的具体位置。

      欧美学界的通常做法是,在有参考文献的情况下,论文正文过程中的注释可以只给出关键信息,如下图中的Corcella (1984) 31,分别是作者(年代)页码,书名、出版社等信息可以省略,因为读者可以根据作者、年代等关键信息到参考文献中去查,如下图中的Corella A. (1984) Erodoto e l' analogia (Palarmo) 。这样做可以避免论文中文庞大的版面被注释占据。   


比如:Snip20200622_5.pngSnip20200622_11.png


      还有一种做法,在列出参考文献的同时,正文注释中的第一次引用仍会列出文献的完整信息,第二次引用时只需列出作者+书名+页码的简略信息,很多国内学校的学位论文中比较常见



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