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ttps://www.britishmuseum.org/collection/object/W_1897-1231-7
AI翻译:
一辆由四匹并驾的马拉动的金制战车模型。战车的车厢(或称车箱)后部敞开,前部呈不规则的方形,上宽下窄。车厢正面装饰有两条交叉的刻线带,可能代表斜向的支撑杆。这些带状刻线上饰有三角形纹样,在交叉处刻有一个贝斯神(Bes)的头像。车底覆有十字交叉的刻纹,极有可能象征由编织皮带组成的地板。
两只大轮子各有九根辐条,轮缘上布满小突点,可能代表原尺寸战车上用来固定青铜轮箍和轮缘护板的大型钉头。车轴两端以焊接固定,但原本车轮可以自由转动。车内从前到后装有一条狭窄的金带作为座位,主角人物就坐于其上。
主角身穿一件及踝的长袍,袖子似乎是空的,形似“坎迪斯(kandys)”式的外套。他头戴兜帽或帽子,前缘缠绕一圈平整的金带,形如额带,两端在额前上方翘起;颈上佩有一圈金丝项环(torc)。御者戴着相似但无额带的帽子,穿一件束腰的短袍,也佩有金丝项环;他的双腿由金丝构成。两个人像皆以金丝固定在车体上。
战车通过一对牵引杆与四匹马相连,四匹马共同受一根四档式横轭约束。轭上、每匹马头顶位置都有一个大环,代表缰绳环(terrets),金丝制的缰绳穿过这些环。环之间原本还有四个新月形、扇状的轭饰。嚼子(马衔)两侧带有大环,用以系缰绳;每匹马都刻有双层的颈带与背带,前者末端饰有悬垂的流苏,以冲压法制成。
这些马体型较小,接近矮种马(pony),但外形特征类似“公羊头型尼萨马(ram-headed Nisaean horses)”。它们的尾巴被扎成泥结(mud-knots),前额鬃毛向后梳理。现存的马只有九条腿保存完好,一只车轮的辐条也不完整。两位人像均以穿过车底的小孔的金丝固定,末端在下方折回。御者的固定丝连接在一块支撑他双足的小金板上;另一位人像的固定丝较长,并穿过座位部分。
阿契美尼德时期(Achaemenid)
公元前5世纪至前4世纪
疑似出土于塔赫特-库瓦德(Takht-i Kuwad)
中亚:塔吉克斯坦
黄金
刻纹(incised)、焊接(soldered)
轮高:4.50 厘米
总高:7.50 厘米
总长:19.50 厘米
重量:75.50 克
WAA 幻灯片编号15。
亦见于或论述于以下出版物:
Charriere《斯基泰艺术》(Scythian Art),图版332;
《Antiquity》178期,图版XXII;
《Iraq》33卷,第28页,图版9a;
Pugachenkova《贵霜时期的巴克特里亚艺术》(Iskusstvo Baktrii epochi Kushan),图3;
St J. Simpson 在《Hali》82期(1995)中的评论。
一件相似的青铜战车模型曾属布勒克尔申(Bröckelschen)收藏,被P. Calmeyer与Houshang Mahboubian定为伊朗西部出土、约公元前7–6世纪的作品(见 Mahboubian,《Art of Ancient Iran: Copper and Bronze》,伦敦1997年,第252页,目录编号329)。
该金制战车模型的侧面轮廓与轮结构与波斯波利斯阿帕达那(Apadana)浮雕上所刻的阿契美尼德国王战车、所谓“大流士之印章”、以及帕夫拉戈尼亚(Paphlagonia)出土的波斯时期石碑上部画面完全吻合。这些图像未表现车前部,因此无法确定实际装饰的样式。
奥克苏斯金制战车模型上使用的**贝斯神头像(Bes head)**与“儿童守护神”的象征性一致,暗示这件作品或许为儿童制作。贝斯神在波斯帝国范围内的广泛流行,已由在巴比伦宝藏等地出土的护身符及金饰所证明。
战车后部的**扶手(hand rail)**具有实际用途——便于乘车或下车;类似结构亦见于塞浦路斯阿玛通特(Amathonte)出土的波斯时期战车模型及同一时代的石棺上。
至于马的鉴定,学者意见不一。Littauer(1971)认为它们是矮种马,因此该车仅为出游之用;而其他研究者(Curtis & Tallis 编,2005,第222页)则将其视为尼萨马(Nisaean horses)。
